时间:2021-07-27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98岁的郭成旺身体依然健壮 4月12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榆林市靖边县开始蹲点采访。四月的榆林蓝天白云,春意盎然,抬头,是明媚的“天空蓝”,远望,是满眼的“青山绿”。出县城,道路两旁的樟子松傲然挺立,40分钟路程,东坑镇到了。 与采访团一行,记者再次探访居住在东坑镇毛团村的郭成旺。让记者欣喜的是,今年98岁的郭成旺似乎与三年前的他看起来并无变化。还是那件灰色中山装,他笑着说,“我身体挺好,脑子也好使,而且还住上了新房。” 郭成旺是靖边县沙区一位普通的农民,多年来他一心扑在治沙造林事业上,把青春献给了毛乌素沙地,用他那火一般的心、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大脑,谱写了一曲治沙造林的颂歌。 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过去由于受风沙的危害,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土地被沙压,庄稼遭沙埋,一年三种无收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郭成旺就生长在这样恶略的环境中。 新中国成立后,沙区人民开始了治沙造林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正值而立之年的郭成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全体村民在本村的沙地南缘营造起了一条5公里长,4公里宽的防沙林带,给该村的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屏障,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防沙林带是村民生产生活的支柱,植树造林、治理沙荒是沙区人民的寄托。郭成旺深受风沙之苦、无林之害,也尝到了治沙造林的甜头,为了保护好这块好不容易才营造起的林地,他放着村办林场场长不当,主动承包起了林木的管护任务。 郭成旺的孙子郭建军告诉记者,从1975年到1985年的10年中,郭成旺早出晚归,顶风雪、冒严寒,每天守护在林地,任何困难也没有吓倒他。他看待林木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进沙地时他总是扛着铁锨、拿着剪子,碰上枯枝烂草,拾起埋在树下,树木受到风蚀沙埋,他及时给培土挖沙。为了保护好林地,他宁可自己多吃点苦、多受点累,也不给毁林者留有任何可乘之机。 在保护好原有林木的同时,郭成旺想方设法增加林地面积,由于村里收入少,护林工资长期不能支付,每年平茬修枝能获得一定的收入,可他宁可自己不拿钱,而是用柴草换工搞造林,用卖柴的钱买树苗,不断扩大林地面积。 1984年时,郭成旺守护的林地已扩展到6万多亩,他的事迹受到上级部门的关注和表彰,连年被评为靖边县、乡先进护林员。1981年,在陕西省护林防火表彰会上,郭成旺被授予全省模范护林员称号。 1985年靖边县将五荒地放开,一次划拨给群众进行承包治理,他心里异常激动,兴奋地走家串户联络了15户有志治理荒沙的村民承包了村上的4.5万亩荒沙地,并逐级签订了治理合同。为了治理这块荒漠,承包户在郭成旺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不能进车他们人拉着走,没有便道人背着进,硬是把一株株苗木、一捆捆柴草运进荒沙地,栽起来。 1989年,郭成旺的联户承包被列入技术集体承包项目,他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2000亩治理任务,被评为优良工程,受到表彰奖励。这更坚定了他治理荒沙的信心。一个更大的构想在他心里萌生,他召集所有承包户投资抽料,在沙漠里安营扎寨,修起了5间砖木结构作业房,并在周围开了一块地,打了井,种上了蔬菜,在沙漠里有了栖息的地方。苗木、材料有了保管的地方,为这块荒沙的进一步治理创造了新的物质和生活条件。 沙地造林无水源、降水少,风蚀严重,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搭设障蔽是最好的措施。1990年,由于春季风大、夏季干旱,全县造林成活率均有降低,而郭成旺等人的工程障蔽完好,所造1.2万亩林成活稳定,再次被评为榆林市优良工程,受到奖励。1990年至1993年,他们每年造林1万亩。此时的郭成旺已年过古稀,但他仍像青壮劳力一样,坚持造林。 郭成旺一生与沙斗,与绿色同行。他植绿了10万亩荒沙,用双脚在沙漠里踩出16万公里的足迹,相当于绕赤道4圈。郭成旺的家与沙漠往返一程至少20公里,他一年中半年在沙漠里,坚持植树40多年的他,根本不记得自己植了多少棵树。 如今的郭成旺年近百岁,他说想要树成活,必须有人看护,他把看护林地的重任交给孙子郭建军,希望孙子继续传承自己的绿色梦想。 对此,郭建军说,这片林地倾注了爷爷和全家四代人的心血,这片林地是爷爷留给他们全家最好的“财富”,“我一定会看护好这片林,踏着爷爷的脚步继续走下去。”郭建军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