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各地发讯 > 浙江 > 文章 当前位置: 浙江 > 文章

杭无偿献血最多是一名警察 17年献血自身血液的20倍

时间:2019-06-30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章梁君今年53岁,是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分局的一名民警。他的左手肘窝处有一块长约两厘米的椭圆形印记,颜色比周围的皮肤略深,由上百个针眼留下的痕迹所组成。仔细一看,有一两个针眼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红色,明显是新出现的。

  为什么他的身上会有这样奇怪的印记?得从20年前说起。

  病友手术中大出血离世

  暗下决定参与无偿献血

  1999年初,在某次抓捕嫌疑人的过程中,章梁君受了伤,需住院治疗一段时间。那时,他与同一病房的病友结识,两个人相处得特别融洽。

  “当时我住的是个双人病房,住进去的时候他已经在里面了。病房里面两张床铺并排摆在一起,我们两个每天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散步,性格非常合得来,关系一下就变得特别好。”章梁君说。

  几天后,是病友动手术的日子。章梁君在病房内来回踱步,不敢走远,就怕不能第一时间迎接手术归来的病友,可一直等到深夜也不见人。第二天一大早,他问护士,同病房的病友去哪儿了?怎么不回来?护士告诉他,这位病友在手术过程中大出血,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医院没有足够的抢救用血,抢救失败去世了。章梁君登时愣在了原地,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半晌,默默转身返回病房。

  “前一天还活生生的人,跟你说说笑笑,突然说没就没了。”章梁君顿了顿,“看着空掉的病床,心里真的太难受了。”

  这件事给他很大的触动,思绪平静下来后,章梁君决定,等身体完全恢复,一定要参加无偿献血。

  第一次献血,是在2002年。

  那天,章梁君带着妻子和女儿从当时的杭州百货大楼购物出来准备回家,望见不远处武林广场上停着一辆大巴车,周边围着十几个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出于民警的职业敏感性,他交待妻子管好女儿,在原地不要走动,等他过去看看情况。

  走近一看,原来是献血车,不少人正弯着腰在桌子上填表,旁边站着几个穿白大褂的医生,向人们解释着献血的注意事项和流程。

  注意到张望着的章梁君,医生走上前说,如果身体好,能不能帮我们献一点血?

  章梁君瞬间想起去世的病友,清楚地了解血液对于病人的重要性,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捐献了400毫升全血。

  从此以后,章梁君每隔半年捐献一次全血,两年后,听说白血病人需要成分血,而成分血的捐献间隔期比全血短,章梁君便开始改捐成分血。

  “医生说成分血捐赠是把血液抽出来,经过分离采集机分离出需要的成分之后,再把剩余的血输回给捐献者。”章梁君捐献的成分血都是血小板,每次采集大约一个半小时。最开始,成分血的捐献间隔期是28天,后来缩短为14天,他往血液中心跑得更频繁了。

  “世界上从此多了一个妹妹”

  某一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章梁君和几位热衷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受浙江省血液中心的邀请,一同去省儿保,进入白血病小病人的病区慰问。

  章梁君垂下眼,低声说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的场景。整一幢楼,全部都是得了白血病的孩子,病房住不下,就在楼道里加床。这些孩子没有头发,身上瘦得可怕,由于血小板过少,脸上遍布出血点。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比较安静,躺在病床上睁着眼睛也不说话,还有一些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几乎对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懂,可是已经患上白血病,每天承受病痛的折磨,我们几个人看了都掉泪。”

  章梁君问小朋友,有没有想要的礼物,小朋友转头看看站在一边的爸妈,摇了摇头。这时,站在病床边上的年轻夫妻示意章梁君走到病房外,小心翼翼地拉着他的胳膊,用刻意压低却带着哭腔的声音说,今天来的都是献血爱心人士,作为父母除了感激说不出别的话,他们什么都不需要,只是恳请章梁君他们不要放弃这些孩子,多献一次血小板,孩子就多了一分活下去的希望,说着就要跪下来,章梁君赶紧扶住。

  “这么小的孩子,来到世界才没多久就要离开,父母怎么舍得?我也是个父亲,同样也不舍得。”

  2005年,章梁君登记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库,等待能有机会与白血病病人配对成功,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转眼几年过去,一直没有配对成功的消息,眼看着离捐献造血干细胞规定的上限年龄45周岁越来越近,章梁君以为心愿无法实现了。就在2011年11月,他接到浙江省红十字会的电话,他的造血干细胞与内蒙古一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女性患者初配成功了!

  “非常高兴,医生说配对成功的几率只有万分之三,这辈子居然能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到别人,当时的心情像中了大奖。”

  可高兴过后,章梁君开始犯了难,别说是打算捐献造血干细胞,就连定期献血都是瞒着家人的。第一次献血过后,妻子陈海青因为担心会对他的身体产生影响,当场要求他别再献血。每次带回家的无偿献血证书章梁君都偷偷摸摸藏在阳台书桌的抽屉里,上面拿别的资料盖得严严实实。

  思来想去,某天下班回家,他假意拜托妻子查查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怎么回事,目的就在于让妻子知道,捐献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影响。

  2012年2月得到高配成功的消息后,章梁君终于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现在等着我捐献的病人已经进入无菌舱,经历过清髓,身体里所有的干细胞都被杀死,如果我不捐,她就几乎只能等死。”

  妻子沉默良久,嘴上说着“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捐血不够,连骨髓也要捐”,转头却拿出旅行袋开始为章梁君整理起换洗衣物和日用品。

  2月13日,章梁君住进浙江省中医院,每天早晚各一支动员剂,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打动员剂人是比较难受的,身体酸痛、疲劳,身上不停出汗,说不出的感觉,不过一停就能马上感觉好很多。”

  章梁君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当天,妻子陈海青带着婆婆和女儿一起来到病房。看着儿子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两条手臂上插着粗粗的针,管子里流淌着殷红的鲜血,章梁君的母亲立刻抹起了眼泪。在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女儿眼里,此刻为挽救生命而努力着的爸爸俨然是一位大英雄。一边是流泪的母亲,一边是不断说着爸爸好伟大的女儿,章梁君哭笑不得。

  2月17日、18日,在连续接受两天共计8小时的血液采集后,章梁君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流程,成为浙江省第9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挽救了一名36岁内蒙古女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对此,他称“世界上从此多了一个妹妹”。

  “他以为藏得很好,

  其实我早就知道他一直在献血”

  在章梁君的认知里,妻子知道自己定期献血是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前。可实际上,早在2012年前,陈海青偶然整理书桌时就发现了抽屉里的“玄机”。

  “说到底就是担心献血会对他的健康造成影响,既然身体没出问题,那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再说,劝他别去他也从来没听过。”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在家休养的一星期,虽然医生交待过正常饮食就可以,红枣、花生、红豆、猪肝、鸭血……只要是带红色的东西,陈海青统统都往餐桌上摆。

  她说,章梁君不爱吃肉,炖了鸡汤或者鸭汤,经常几次三番催促才动几口,有时候甚至不吃,常常惹她生气。

  陈海青坦言,想到丈夫挽救了一条生命,不是不自豪,可作为妻子,更担心这是他拿自己的健康换来的,直到确认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之后才慢慢放下心来。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半年,章梁君继续定期捐献成分血。截至目前,17年时间,他无偿献血237次,总捐献血量达到116600毫升,是他自身血液含量的将近20倍,是杭州捐血最多的人。

  献血会感染传染病?

  经常献血会上瘾?

  浙江省血液中心权威辟谣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据浙江省血液中心统计,2018年,杭州市区无偿献血总人次178336人,其中捐献全血152344人,捐献成分血25992人,杭州市区全血采集量3800万毫升,血小板采集量760万毫升,同比分别上升3.6%和13.2%。

  关于献血,经常有人来问下面几个问题,浙江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也给出了专业的解释。

  问:经常献血会“上瘾”?

  答:不少人误以为,献血10次、20次,甚至更多次的人,是因为已经献血上瘾,一不献血就难过。实际上,献血在生理上不会“上瘾”,献血后机体也不会以异常速度再生血液,更不会因血液产生过多迫使献血者不停献血。

  问:献血会引起贫血?

  答:人体的血液具有再生功能,献血者按国家法定的间隔日期献血,不会引起贫血。参加无偿献血前,血站工作人员会对每一位市民进行血红蛋白标准的测定,达到标准才可允许参加献血。

  正常人献血后,储备在肝脾等脏器内的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使循环血量保持平衡,同时人体的造血功能系统会迅速启动,补充丢失的血液成分。成年健康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所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盐只要1-2小时就可以得到补充;血浆蛋白1-2天内就可完全补足;白细胞、血小板约3天可恢复;恢复较慢的是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大约在7-10天内即可恢复。

  问:无偿献血会感染疾病?

  答:血液采集由经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负责,目前采供血机构使用的采血针头、血袋和耗材都是经过国家质量检疫合格的,是经过严格灭菌消毒、无菌的一次性合格产品,严格执行“一人一针”,同时根据医疗废弃物管理要求,耗材集中做无害化处理。所以在正规血站献血是安全的,绝对不会感染疾病。

  (张慧丽)

  通讯员 严俨 


上一篇:杭89岁老人高架迷路民警接回 68岁儿子:我无力照顾

下一篇:杭15岁儿子在胳膊上纹了张脸 店主:真没看出他是初一

推荐阅读
合作网站 | 联系《发讯网》 | 关于《发讯网》
法律顾问:北京霆盛律师事务所 主任:贾霆  |   QQ:443594666  |  地址:WWW.188.FYI  |  电话:微信:faxunwcom  |